后面的朝代对于7500万的总人口数,接受的还好,但是他们没法接受一场瘟疫,就死了2500万人。
有关瘟疫的记载,在中国史书中先秦时期就有记载,如《周礼.冢宰:“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,四时皆有疠疾。”从中可知这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,知道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会发生。
{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文一数不胜数,《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收录,据可考历史记载,从公元前674年东周时期至公元1840年清朝的2500年期间,共有826疫病记录,其中有不少疫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。
王莽篡汉朝皇位后,建立“新朝”,王莽在位仅14年,由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新朝灭亡。但有一个被忽略的原因,14年新朝时期,共发生5例大型瘟疫。因为瘟疫的横行,当时的百姓没有办法就迷信宗教,由此壮大了五斗米教等宗教信仰的农民起义军,间接的促进了新朝的灭亡。
建安二十二年,东汉汉献帝在位期间,疫情频发,从公元204年持续到公元220年,可谓是民不聊生,也正是由此,汉献帝后,进入三国时期。据曹植《说疫气: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历气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,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。
当时因东汉战争频发而引起的瘟疫流行,导致人口锐减,严格来讲大多数人是死于瘟疫的而非战争,朝廷面对大批民众患病,而束手策,甚至坐视不管的时候,民众对朝廷的失望以及对瘟疫的恐慌,才使得民间陆陆续续出现起义,最终天灾人祸共同造成了东汉的灭亡。
还有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,刘备和孙权联军大败曹操,赤壁之战后,曹操北回,孙权和刘备各自夺取荆州部分,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对于曹操失败的一重要原因,《三国演义中却没有提现。《三国志载:公(曹操)至赤壁与备战,不利。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可见,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军队中突发大型瘟疫。
唐天宝十三年,李宓“将兵七万击南诏”,南诏坚壁清野,唐军粮尽,“士卒罹瘴疫及饥什死七八”,次年,安史之乱爆发,大唐王朝由盛转衰。
金天兴元年(1232年)四月,蒙古大军攻打金“南京开封府”汴京没有成功,半月后撤离。就在蒙古军撤离后,汴京城内突然爆发大瘟疫,历时五十天,半数人口近百万人死亡,金哀宗出逃。两年后,金朝灭亡,哀宗自缢身亡。金哀宗将明崇祯的悲剧提前400年预演了一遍。
鼠疫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,鼠疫发生于1633年的山西,并于1641年蔓延于华北地区,1644年鼠疫在北京达到了流行高峰,累积已造成北京20%-30%人口死亡,人口的大量死亡,又导致北京防备松弛,造成李自成大军轻易攻陷北京,崇祯帝自尽,明朝灭亡。
以上大家看到的是我国古代,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后果的瘟疫。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小型的瘟疫,尤其是明清时期,由于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,那个时候的瘟疫可以说是相当的频繁。
我国最早的先秦时期就有记载: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。
瘟疫的定义往往是指具有传染性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(死亡率较高)的一类疾病其中以“温疫”、“寒疫”为主,而温疫又是“瘟疫”里的最常见的症状。
讲一个小知识,瘟疫分为三种,以“温疫”、“寒疫”为主,而温疫又是“瘟疫”里的最常见的症状。温病是以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,所包含的范围较大。
古代伤寒范围很广,广义的伤寒包括狭义的伤寒和温病,即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。
大家都知道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对不对?但其实这本书里面的病例大部分是传染病。现在我们知道,伤痕和传染病是不一样的。在考试的时候,不要以为人家书名是《伤寒杂病论,所以就写内容也是伤寒。}
东汉末年
曹操望着天幕上的讲课,虽然他不知道赤壁之战具体内容,但是既然是放在瘟疫这块,那他的失败肯定瘟疫的流传有关。
“主公即然已经知道未来之事,那就要早做准备才行。如今各地瘟疫横行,希望主公不要莽撞行事。”曹操的谋臣荀彧劝谏曹操。
此时曹操刚刚打完官渡之战,击败袁绍,一统北方,那是相当的意气风发。此时的他还没有准备对南方动手。
为了彻底消灭袁绍的势力,他正准备征战乌恒,此时突然听到天幕上提起东汉瘟疫横行,他突然心里打起了鼓。但是征乌恒这一举动,他又早已准备,此时放弃,就太过可惜了。
看出了曹操此时的犹豫,郭嘉说的:“既然主公担忧此事,那不如在军中多配备几名医者。”
想到官渡之战中几针就治好了自己头痛疾病的华佗,曹操下定决心说道:“去请华佗,论如何都要将他请来。”
荀彧见曹操早已下定决心,并且也做出了措施,也就不再多言。
明朝末年
“瘟疫吗?”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喃喃细语。
他突然疯狂的大笑,一边笑一边大喊“老天爷这是真的要亡了明朝吗?”
此时崇祯刚刚登基,他刚对魏忠贤下手完手,此时正是意气风发之时,却没有想到天幕突然出现。
听到天幕明明白白的说明朝在他手中灭亡,他一时接受不了结局发起疯来。底下的臣下面面相觑,却又什么都不不敢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