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那句“福薄”和“非你一人之过”,暂时为延庆殿炭火风波画上了一个休止符。端妃的丧仪按贵妃礼制来举行,后宫似乎恢复了表面的平静。</p>
</p>
然而,水面之下,暗礁丛生。</p>
</p>
皇帝的疑心并未完全消除。苏培盛的调查仍在继续,只是从明转暗,更加隐秘。长春宫、丽嫔等处关于炭火的抱怨也渐渐平息,仿佛那日的群情激愤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。但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弥漫在六宫之中,尤其是永和宫与碎玉轩,依旧处于风暴眼的中心。</p>
</p>
华妃称病,连续几日未出永和宫,既是对外示弱,也是避开风口浪尖,静观其变。协理宫务之事,暂时全权交给了敬妃。</p>
</p>
碎玉轩依旧大门紧闭,甄嬛“病”得恰到好处,既不引人注目,也免去了许多打探和麻烦。她每日在宫中,除了翻阅华妃送来的那本厚厚的旧例,便是反复推演端妃之事的所有细节,试图从中找出更多皇后的破绽,亦或是思考若是自己身处华妃之位,该如何破局。</p>
</p>
她发现自己开始不由自主地模仿华妃的思维模式,揣摩她的行事风格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让她感到一丝不安,却又无法抗拒。</p>
</p>
这日午后,崔槿汐悄步进来,低声道:“小主,方才敬妃娘娘宫里的茯苓悄悄递来消息,说这两日,苏公公的人私下找了好几个内务府的老人问话,问的都是去岁和今年炭火采买、分配的事,尤其……着重问了永和宫和咱们碎玉轩可有额外支取或克扣别处的份例。”</p>
</p>
甄嬛执笔的手一顿,墨点滴在宣纸上。皇帝果然没有完全相信!他仍在怀疑华妃借协理之便中饱私囊或打击异己!</p>
</p>
“知道了。”甄嬛放下笔,神色凝重,“让我们的人都警醒些,但切勿主动打探,更不可妄议此事。”</p>
</p>
“是。”崔槿汐担忧道,“小主,皇上如此不依不饶,只怕……”</p>
</p>
“娘娘必有应对。”甄嬛打断她,语气却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笃定。经过端妃之事,她对华妃的能力产生了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。</p>
</p>
她走到书案前,迅速写下一张短笺,上面只有寥寥数语,隐晦提及“苏公查旧账,似重炭火事”,然后将其封入一个普通信封,让槿汐混在下次送往永和宫的日常问候礼中一并送去。</p>
</p>
这是一种默契的示警。她知道,华妃即便称病,对外界的消息也必定了然于胸,但她仍需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——她们在同一条船上。</p>
</p>
………………</p>
</p>
永和宫内,年世兰确实早已收到了苏培盛暗查的消息。</p>
</p>
她斜倚在暖榻上,听着颂芝的汇报,唇角噙着一丝冷笑:“皇上果然还是疑心本宫。也好,让他查。查得越仔细,才越能证明本宫的‘清白’。”</p>
</p>
她早已将相关账目做得天衣无缝。永和宫和碎玉轩的用度记录清晰规整,绝无任何超支或来路不明的炭火。甚至为了避嫌,这个冬天,永和宫用的炭都比往年俭省了些。</p>
</p>
“娘娘神机妙算。”颂芝奉承道,“只是……皇上这般查法,终究对娘娘声誉有损。”</p>
</p>
“声誉?”年世兰嗤笑一声,“在这宫里,活着,掌着权,才是真的。虚名算什么?”她顿了顿,眼中闪过厉色,“更何况,皇上查来查去,最后若是发现,中饱私囊、克扣份例的另有其人……你说,皇上会怎么想?”</p>
</p>
颂芝眼睛一亮:“娘娘的意思是……”</p>
</p>
“皇后倒了,有些人就以为能浑水摸鱼了。”年世兰语气淡漠,“内务府那几个皇后的老奴才,手脚向来不干净。去岁炭敬不足是真,但为何不足?采买的价钱为何比往年高了半成?其中猫腻,经得起细查吗?”</p>
</p>
她早已不是那个只知挥霍的华妃了。重掌宫权后,她第一件事便是暗中梳理内务府的烂账,将皇后的势力及其贪腐证据摸得一清二楚,只待时机成熟,便可连根拔起!如今,正好借皇帝之手,清理门户,同时也能进一步转移视线!</p>
</p>
“奴婢明白了!这就去将咱们查到的那些线索,‘不经意’地透露给苏公公的人!”颂芝兴奋道。</p>
</p>
“做得干净点。”年世兰叮嘱道。</p>
</p>
“嗻!”</p>
</p>
颂芝退下后,小太监呈上了碎玉轩送来的日常问候和礼品。年世兰漫不经心地打开,一眼便看到了那只混在普通信笺中的短笺。</p>
</p>
看到上面那熟悉清秀的字迹和隐晦的提示,她微微一怔。</p>
</p>
甄嬛……她也察觉了?并且立刻向她示警。</p>
</p>
一种极其细微的、奇异的暖流,悄然划过年世兰冰冷的心湖。在这种四面楚歌、无人可信的时刻,有一个人,能如此敏锐地洞察危机,并毫不犹豫地向她靠拢……</p>
</p>
这种感觉,陌生而……受用。</p>
</p>
她将那张短笺在指尖摩挲了片刻,然后靠近烛火,看着它化为灰烬。</p>
</p>
“去碎玉轩回话的人回来了吗?”她忽然问。</p>
</p>
“回娘娘,已经回来了。说莞嫔娘娘病体渐愈,精神尚可,只是依旧畏寒,多谢娘娘挂心。”</p>
</p>
年世兰沉吟片刻,道:“再去库房,取那件玄狐皮的大氅,给她送去。就说雪天路滑,本宫不便亲自探望,让她好好保暖,不必来谢恩。”</p>
</p>
那件玄狐皮大氅,是去年皇帝赏赐的贡品,毛色油亮,保暖极佳,珍贵异常。</p>
</p>
颂芝又是一愣:“娘娘,那件大氅您不是……”</p>
</p>
“让你去就去。”年世兰语气不容置疑,“如今她‘病着’,又‘畏寒’,穿得暖和些,谁又能说什么?”</p>
</p>
她就是要用这种近乎张扬的方式,告诉所有人,也告诉皇帝,她华妃看重莞嫔,无人可以动摇。同时,也是回应甄嬛那份及时的示警——一种无声的认可与安抚。</p>
</p>
………………</p>
</p>
玄狐皮大氅送到碎玉轩时,甄嬛再次被华妃的“厚赏”震惊了。这份赏赐已经远超寻常关怀,带着一种强烈的庇护和宣告意味。</p>
</p>
她抚摸着那光滑如缎、温暖异常的皮毛,心情复杂难言。华妃的回应如此迅速而……厚重,仿佛在告诉她:你的心意,本宫收到了。安心待着,一切有本宫。</p>
</p>
这种被强大力量全然包裹、保护的感觉,让她安心,也让她有一丝莫名的悸动。她发现自己开始期待华妃的赏赐,不仅仅是出于对权势的依附,更似乎是在期待那种无声的交流与认可。</p>
</p>
“槿汐,收起来吧。”甄嬛轻声道,“如此贵重,非重大场合,不宜穿戴。”</p>
</p>
“小主,”崔槿汐低声道,“华妃娘娘接连厚赏,固然是维护之意,但只怕也过于惹眼,恐招来非议……”</p>
</p>
“本宫知道。”甄嬛打断她,目光落在窗外纷飞的雪花上,“但这是娘娘的心意。也是……态度。”她必须接受,并且表现出“感恩戴德”。</p>
</p>
与此同时,苏培盛的调查果然如华妃所料,遇到了“新发现”。几条关于内务府采买环节价格虚高、以次充好的线索,悄然呈送到了御前。</p>
</p>
皇帝看着那些证据,脸色愈发阴沉。他原本怀疑华妃借机报复,却没想到挖出了内务府积年的贪腐弊案!而涉事之人,多半与已被禁足的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!</p>
</p>
相比之下,永和宫和碎玉轩那边账目清晰、用度甚至略显俭省的表现,反而显得格外“清白”。</p>
</p>
皇帝的疑心,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偏移。他开始觉得,或许世兰此次真是失察,而非存心。真正的蛀虫,另有所在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