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将至,年关的喜庆气氛渐渐冲淡了端妃之死带来的阴霾,至少表面上是如此。各宫开始清扫庭除,准备年节用物,内务府也忙碌起来,筹备着除夕夜宴和各项赏赐。</p>
</p>
经端妃一事,皇帝对华妃的疑心虽未尽消,但内务府挖出的贪腐案牵扯出不少皇后旧人,反而衬得华妃“办事得力”、“雷厉风行”。加之华妃依旧称病,深居简出,态度低调,皇帝那点疑虑便也渐渐搁下了。六宫事务,实质上仍由华妃通过敬妃执掌,无人敢有丝毫怠慢。</p>
</p>
碎玉轩的大门也重新开启。甄嬛“病愈”,恢复了每日请安,只是较之从前更加沉默寡言,对华妃愈发恭敬,对皇后(虽不出面)依旧礼数周全,让人挑不出错处。她将大部分精力仍用于研读华妃送来的各类旧例卷宗,学习处理宫务,飞速地吸收着一切。</p>
</p>
华妃看在眼里,心中满意。这把刀,磨得越来越锋利了。</p>
</p>
这日,华妃终于“病愈”,首次走出永和宫,前往养心殿向皇帝请安。</p>
</p>
她依旧穿着素雅,未施浓妆,脸色带着几分病后的苍白,却更添我见犹怜的风致。皇帝见她如此,想起她近日的“委屈”和“辛劳”,心中那点剩余的芥蒂也消散了,温言抚慰了一番。</p>
</p>
“年关事务繁杂,敬妃一人怕是忙不过来。你既好了,便多帮衬些。”皇帝道。</p>
</p>
“臣妾遵旨。”年世兰柔顺应下,话锋却轻轻一转,“只是经此前之事,臣妾深感宫闱管理,首重规矩清明,恩威并施。如今内务府历经整顿,风气虽有好转,但年节用度浩繁,恐仍有小人趁机作祟。臣妾想着,不若趁此机会,将今年各宫年节赏赐份例、除夕夜宴流程、乃至各府命妇朝拜觐见之安排,皆明列章程,张榜公示于内务府门外。一切依例而行,超标者罚,不足者补,既可显皇上天恩浩荡,一视同仁,亦可杜绝流言蜚语,省去许多口舌是非。不知皇上以为如何?”</p>
</p>
皇帝闻言,眼中露出赞赏之色。此法看似简单,实则高明!将一切摊在明处,由六宫共同监督,既可最大程度避免克扣贪墨、分配不公,又能彰显皇家公正,还能堵住那些悠悠之口!经历端妃之事,皇帝对此类能“自证清白”的做法尤为看重。</p>
</p>
“好!此法甚好!”皇帝龙颜大悦,“世兰,你果真长进了,思虑周全。便依你所奏,即刻去办!”</p>
</p>
“臣妾谢皇上信任。”年世兰垂眸,掩去眼底一丝得色。</p>
</p>
这一步棋,她走得恰到好处。既迎合了皇帝求稳、求公的心思,进一步博取信任,又将宫权以一种更公开、更“公正”的方式牢牢抓在手中。章程由她主导制定,解释权自然也在她手中。日后行事,更加名正言顺。</p>
</p>
………………</p>
</p>
“公示章程”的消息一经传出,六宫反应各异。</p>
</p>
低位嫔妃和不得宠的宗室命妇自然是拍手称快,往年她们没少受内务府刁难克扣,如今一切明码标价,按例分配,于她们是大利好。</p>
</p>
而一些往日仗着位份或宠爱多有超支的妃嫔,如齐妃、丽嫔等,则暗自叫苦,却也不敢明着反对皇帝金口玉言赞同的“善政”。</p>
</p>
皇后在景仁宫听闻此事,只是冷笑一声,对剪秋道:“她倒是会收买人心,借力打力。由她去吧,爬得越高,摔得越重。”她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,注意力显然另有所在。</p>
</p>
碎玉轩内,甄嬛听闻此事,沉思良久,不得不再次叹服华妃的手段。此举一举多得,已将协理宫务的权力运用到了新的境界。</p>
</p>
很快,详细的章程草案便由永和宫拟定出来,送交敬妃处合议后,便可呈报皇帝御览,继而公示。</p>
</p>
敬妃自然无异议,她乐得清闲,只略看了看便送还永和宫。</p>
</p>
华妃却并未立刻呈报,而是让颂芝将草案副本送了一份至碎玉轩。</p>
</p>
“娘娘说,莞嫔妹妹心思细腻,或可看看这章程可有疏漏不足之处。”颂芝笑着传达。</p>
</p>
甄嬛接过那厚厚一叠草案,心中明了。这又是华妃的考较和栽培。让她参与制定如此重要的宫规,既是信任,也是锤炼。</p>
</p>
她不敢怠慢,连夜仔细翻阅,果然从繁琐的条文中发现了几处模糊地带和可能被钻空子的细节,皆用工整小楷标注了修改建议。</p>
</p>
翌日,草案送回永和宫。华妃看到甄嬛的批注,再次点头。甄嬛所指出的,正是她预留的、用以试探六宫反应和日后灵活操作的一些“活口”,没想到甄嬛如此快就能洞察并提出更严谨的修改方案。</p>
</p>
她采纳了大部分建议,最终成稿。章程公示那日,内务府门外围满了各宫太监宫女,看着那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的赏赐清单和规矩条例,议论纷纷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</p>
</p>
华妃和敬妃(主要是华妃)的威信,在六宫之中,尤其是底层宫人和低位嫔妃中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而甄嬛之名,也首次以这种隐秘的方式,与这项“德政”联系在了一起。</p>
</p>
………………</p>
</p>
章程既定,年节筹备便按部就班地进行。</p>
</p>
华妃虽重掌大权,却并未事事亲力亲为,反而将许多具体事务分派下去,美其名曰“历练新人”。其中,负责核对各宫年节布置用度预算的差事,便落在了甄嬛头上。</p>
</p>
这差事看似琐碎,却涉及真金白银和各宫脸面,极易得罪人,也是个极好的历练机会。</p>
</p>
甄嬛深知其中利害,处理得格外小心。她依据新公示的章程,逐一核对,不偏不倚。遇到超支或不合规的,一律打回重报,并附上章程依据,让人无话可说。</p>
</p>
几日下来,倒也顺利。各宫见这位莞嫔娘娘年纪虽轻,却处事公道,章程熟稔,背后又有华妃撑腰,大多息事宁人,按规矩办事。</p>
</p>
然而,总有例外。</p>
</p>
这日,齐妃宫里的掌事太监送来长春宫的年节布置预算单子,其中几项明显超标,且用途含糊。</p>
</p>
甄嬛依例批注退回,并要求明确用途、削减用度。</p>
</p>
那太监却仗着是齐妃宫里的老人,竟当面顶撞起来:“莞嫔娘娘,您有所不知,我们娘娘最喜热闹,往年过年都是这般布置的,皇后娘娘在时也从未说过什么。如今怎就不行了?这大过年的,何必如此斤斤计较,扫了我们娘娘的兴?”</p>
</p>
语气颇为不敬。</p>
</p>
殿内气氛顿时一僵。流朱、浣碧面露愤慨,崔槿汐也蹙起了眉头。</p>
</p>
甄嬛面色不变,放下手中的笔,抬眼看向那太监,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:“这位公公,此言差矣。皇后娘娘仁厚,体恤下情,乃中宫之德。然如今既有明章公示,自当一体遵行,方显宫规严肃。并非本宫斤斤计较,而是章程如此,皇上亦首肯此事。莫非公公觉得,长春宫可凌驾于宫规之上?或是觉得皇上钦定的章程,可以不必遵守?”</p>
</p>
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扣着“宫规”、“皇上”两顶大帽子压下来,顿时将那太监噎得面色发白,冷汗直流。</p>
</p>
“奴才不敢!奴才万万不敢!”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,“奴才愚钝,不会说话,冲撞了娘娘,请娘娘恕罪!奴才这就拿回去,按章程重新报来!”</p>
</p>
“去吧。”甄嬛淡淡道,“记住,章程面前,一视同仁。若有不解之处,可随时来问,但规矩,不可废。”</p>
</p>
“嗻!嗻!奴才明白!谢娘娘教诲!”那太监如蒙大赦,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。</p>
</p>
经此一事,六宫更是见识了莞嫔的厉害,再无人敢轻易敷衍或挑衅。华妃得知后,只是淡淡一笑,对颂芝道:“看来,本宫这把刀,是越来越会自己砍人了。”</p>
</p>